游钓教练谈用饵之三
用饵选腥香
饵料最基本的要素是状态和味型。状态的变化很多,味型的变化也很多。但归根到底,我们可以把饵料的味型归纳成三种:腥味、香味、本味。本味的饵料其实也属于香味中的一种,只不过是相对添加各种合成香精,本味呈现的是饵料素材原始的味道,自然纯正。比如玉米、小麦、红薯、马铃薯等等,这些都是粮食作物,只不过经过了一些简单的加工而成为饵料的素材。这里,着重谈腥香两味。
腥味主要呈现在动物身上,鱼粉、虾粉、蚕蛹粉、螺肉、贝类、蚯蚓、红虫、蝗虫、蚂蚱、泥鳅、鸡肝……还有各种动物提炼的油脂如鱼油、虾油、蚕蛹油等等,这些素材都是饵料中能够呈现腥味的东西。人类早期在钓鱼过程中,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动物的活体来作钓,如小活鱼、活虾、蚯蚓、红虫、蝗虫、蚂蚱、泥鳅等,而且效果还非常好,于是我们开始把这些动物加工成可以制做鱼饵的素材,以方便存放,保证随时可用。最常用的就是虾和鱼粉。原因一是取材方便,二是加工容易,三是能保留大量的营养成份和诱食成份。近年来,螺肉也渐渐被大量使用,效果也比较好,所以含螺肉的饵料也很受欢迎。
正如没有不吃腥的猫一样,也没有不吃腥的鱼。这是由于越腥的素材,所含动物蛋白及诱食成份较高的原因,鱼类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这些东西。腥味的饵料我们一般用在鱼需要大量蛋白营养的季节,春季鱼要产卵,秋季鱼要贮藏过冬的脂肪,冬季要过冬补充能量。所以有个误区,夏季不能用腥。夏季为什么不能用腥呢?在很多时候,我们在夏季用腥味,其实也可以钓得很好,只不过是夏季小鱼特别活跃,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小鱼的攻击。如果为了钓翘嘴、鲢鳙、鲤鱼等,用些腥味的,其实钓效也会很好。腥味在钓养殖鱼时,效果是比较突出的,特别是含有鱼粉的饵料或颗粒。北方的养殖鲤、鲫鱼都在饲料中添加了大量的鱼粉,以促进发长,所以北方的黑坑在抢鱼阶段都会用含有大量鱼粉的鱼饵作钓,效果显著。
香味的种类也很多,原味呈现的是饵料素材原始的味道。但更多的饵料中则添加了不同的合成香精,呈现出模仿天然素材的味道。使用得最为广泛而且效果很好的有奶味、果味。臭味和酸味也是香味中的两种,臭味一般是含硫化物较多导致的,如果稀释到一定的浓度,则会呈现出香味,所以臭味都是浓度很高的香味。酸味一般是果酸和发酵后产生的。香味的作用其实和腥味有共同之处,刺激鱼的味觉和嗅觉,只不过是呈味的原因不同。腥味是由动物蛋白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呈现出来,对鱼起主要作用的是二甲基、三甲基、硫化物、氨基酸、各种脂类、环脂类有机物。人工合成的香精,也是由各种芳香脂类、酊类、醇类、鸟苷类、硫化物、增香成份等合成。人工合成香精既能合成香味,也能合成腥味,如虾腥、藻腥、螺贝腥等。
腥味和香味都是一年四季可以使用的,只不过我们在选用的时候,需要注重季节、气温和主钓鱼种。杂食性的鱼类如鲫、鲤、草、鳊,腥味香味都来者不拒;而攻击性强的鱼类如鲴鱼、鲶鱼、黄颡、翘嘴、鳜鱼等,则腥味的或者活体的动物饵则更有效。至于有些钓友认为腥味和香味不能搭配使用,则是走进误区,两者不仅可以搭配使用,而且效果会更好,更加广谱,在自然的水域更是必不可少的。一腥一香,相得益彰。腥味招鱼快,香味留鱼久。一半腥一半香,鱼儿连竿上。
上一篇:游钓教练谈用饵之四 | 下一篇:爱逗才会赢 |